希望工程|龙江关爱留守儿童“情暖童心·乡伴童行”公益项目 美丽心灵的双向奔赴 - 益点快讯 - 中华爱心网_爱心满世界
首页 > 益点快讯 > 正文
希望工程|龙江关爱留守儿童“情暖童心·乡伴童行”公益项目 美丽心灵的双向奔赴
时间:2022-10-24 14:18:08  来源:中华儿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长,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随之产生。黑龙江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众多,成长中缺少了父母的引导与教育、情感上的关心呵护,他们的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受到众多关注,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

2015年,共青团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黑龙江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省内多所高校联合发起“情暖童心·乡伴童行”(简称“乡伴童行”)公益项目,并于次年在海伦市开展试点工作。项目由爱心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期返乡时间,陪伴自己家乡留守儿童,有培训、有计划、有内容地为家乡留守儿童提供课外关爱服务。

“乡伴童行”项目倡导随家公益,精准服务,广泛关注,陪伴成长,不仅为留守儿童愉快度过寒暑假提供了有效帮助,还致力于满足他们的学业、情感、安全、礼仪、交往、心理健康等实际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反哺家乡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磨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培养他们感恩奉献的高尚情操,进而提高人生规划的能力。

项目于2015年启动,通过近7年的不断摸索,得到有效创新,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的大学生志愿者得到实践锻炼,受益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共有来自省内外120余所高校的7079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公益服务地覆盖全省85个乡镇,受益留守儿童18569名。志愿者通过黑龙江青基会制订的《希望工程“乡伴童行”公益项目——志愿者服务指南》指导手册,了解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需求、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形式。通过开展假期日间陪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形式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提高成绩、丰富生活、转变思想、开阔视野。

2017年,“乡伴童行”项目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评为“希望工程脱贫攻坚在行动——优秀项目奖”,同时入选“中国乡村留守儿童项目导航研究——项目征集”地图,并在2019年“五个100”评选表彰中获得全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

祖国的花朵离不开青春力量的关爱与陪伴,项目实施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亲可爱的大学生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白晶雪、全省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史连杰、连续4年参与乡伴童行志愿服务的王思奇、组织400余名志愿者在疫情期间开展线上陪伴留守儿童的崔博识,他们将温暖与力量带给孩子们,为乡村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白晶雪:把公益当成一种责任

白晶雪是陕西中医药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她与“乡伴童行”的缘分,要从2015年末说起。黑龙江省“乡伴童行”试点在海伦市永和乡启动,建立了8个“随家公益”服务站,由本村大学生服务本村的留守儿童。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晶雪得以去活动点观摩,当时就被这种“大学生陪伴留守儿童”模式深深吸引了,公益的种子就此在她心中悄悄播下。2016年,白晶雪考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朝着她心中的医生梦一步步迈进。大二这年寒假,她听闻家乡海伦市在开展“乡伴童行”活动,就联系在家的高中同学一起组了个小团队报名参加。她将团队命名为“开心花卷”,“一是觉得活动特别有意义,全程都特别开心;二是希望志愿者们能像花卷一样,聚集团结在一起,然后不断变大。”第一次活动,他们就认真做了档案,希望记录和留守儿童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白晶雪也在心中暗下决心:把这件事当成一种责任来做。

2018年7月28日,白晶雪在教留守儿童画画

从2017年开始,白晶雪和伙伴们跟随团组织步伐,和近千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一起深入乡镇基层开展“乡伴童行”系列活动,将志愿者与孩子们建立起“一对一”牵手模式。活动以“文化课程+安全常识+兴趣爱好”的形式开展,根据孩子们和志愿者的特点设置不同主题。白晶雪每每接触到新的创新项目,也会引入到“乡伴童行”活动,如“读书会”“蓝信封”“博物馆”“女童公益—关于未成年人性教育”等等。

每次10天的陪伴总让孩子们和志愿者感到时光匆匆,加上相互磨合的时间,教学计划目标有时难以完成,但和孩子们接触的时光是最难忘的。白晶雪刚刚接触苏瑞小朋友时,他只有8岁,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个子瘦瘦小小,很聪明但也很任性,无论学习、做游戏都不喜欢与人交流。通过志愿者和他慢慢接触、交流、鼓励,傍晚约他和其他小朋友去广场做游戏,和志愿者们一起到他家里包粽子、过端午,他脸上笑容比以前更多了,字迹也越来越工整,“每次回去看到他都比以前更有进步,我们志愿者的内心就会更有收获一点。”

在海伦团市委的支持下,2019年,白晶雪正式注册海伦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出任会长,吸纳青年大学生志愿者210余名,利用寒暑假组织参与“乡伴童行”活动;2019年8月,白晶雪和青协伙伴尝试性组织创办了海伦首届大话“硒”游科创论坛,促进大学生电商扶贫创业,推动了两名青协志愿者的创业之旅;9月,成功申报省级“幸福社区”慰老服务公益项目;11月,获得了全国“伙伴计划”三星志愿服务项目。

每每回忆起那段时光,白晶雪都深有感触:“黑龙江省青基会和海伦团市委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凝聚了我们这样一个团体,作为其中一员,我们就要为每一个人的到来负责。如何优化我们的志愿服务,如何将我们的青春热血全部释放,摸索中有汗水、也有泪水,回忆起青春岁月还是无比感动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白晶雪第一时间响应海伦团组织号召,在全市范围内发起倡议和青年志愿者招募。她和协会骨干努力配合团市委各项工作任务,与街道社区书记积极对接,还为志愿者们送去口罩、热贴、手套等系列“暖心装备”,她常说:“志愿者服务广大群众,而服务好所有志愿者便是我的职责所在。”

在海伦团市委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穿上“蓝马甲”,投身防疫一线。白晶雪带领的志愿者队伍平均年龄25周岁,包括军人、在校大学生、工人、农民还有热心市民等。一时间,她带领的“蓝马甲”成了这个城市醒目的标识。

如今,白晶雪在成为一名好医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着,她也期待将志愿工作融入专业所学、融入生活,早日成为一名仁心仁术的医者,以医生的视角将公益事业进行到底。

王思奇:和留守儿童共同成长

王思奇是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也是海伦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现任会长。2019年1月,她加入了海伦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从此与志愿服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开启了与“乡伴童行”的深情故事。

王思奇在中国最北的希望小学——漠河市北极镇北红小学参加志愿服务

海伦市“乡伴童行”项目的设计是以海伦团市委作为“信号站”、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要载体、各乡镇团委作为传送带,将大学生志愿者送至各级乡镇小学,与此同时,留守儿童在乡镇团委的鼓励下到达指定地点参与项目活动。志愿者对留守儿童进行功课辅导、心理疏导、志趣开发等,带他们了解更精彩的世界,和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要求对每一名儿童都进行学习追踪与情感交流。

第一次去海南乡参与活动,当王思奇迎着寒意,踏进那座偏僻简陋的留守儿童学校时,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我从孩子们澄澈懵懂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希望我的到来能为他们打开通往外面广阔天地的窗,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播种一颗奋斗的种子,激励他们自立自强、踏实向上、摆脱贫困,拥抱美好的未来。”她每天根据孩子学习进度准备不同的课程和考核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每周还准备一个娱乐项目,教他们唱歌、拉小提琴,有时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表演舞台剧。

一个叫雅迪的小姑娘引起王思奇的注意。志愿者和孩子们互相自我介绍,轮到小雅迪时,她不说话、低着头,后来就开始大哭。刚刚接触留守儿童的王思奇不知所措,只能在接下来的日子不断关注。她惊讶地发现,三年级的小雅迪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不知道1+1=2,后来了解到,雅迪的妈妈在外打工,不善言辞的父亲只能给女儿生活上的照顾。王思奇能做的,只是陪着她,一点一点带她融入。一开始,雅迪一言不发,直到有一天,爸爸接她回家,她回头对王思奇说了一句“姐姐再见”。

“那个瞬间,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王思奇说。接下来的几天,雅迪的情况有所好转,甚至会帮忙打扫教室。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到她家去送慰问品,雅迪给大家表演了歌曲,当时在场的志愿者都很高兴、很感动。

2019年的暑期,王思奇又来到了海南乡,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叫着“思奇姐姐”扑向她、拥抱她,诉说着思念与欣喜,那一刻,感动溢出她的眼眶,满足充斥在她的胸膛,她真真切切感受到志愿服务值得。

王思奇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她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2020年寒假,她开始了第三次“乡伴童行”,每天往返于海伦市的23个乡镇,为新加入志愿服务战线的青年志愿者们传授经验。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线下活动十分不便,“乡伴童行”就改为线上,但是23个乡镇的一千多个孩子还是每天准时守在手机前,等着哥哥姐姐们上课,“也许我们对他们来说,也是很特别的存在。”

今年是王思奇参与“乡伴童行”的第四年,也是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第四年。她说:“我从那个满身‘公主病’的小姑娘,变成了孩子们的思奇姐姐,志愿者们的主心骨,我真的长大了,也明白了‘责任’二字的重量。”她坚信,和孩子们的故事还会有下一个四年,下一个四十年!

史连杰:在有限生命里做点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的青春应该都有属于自己的关键词,我的关键词就是‘志愿服务’,这四个字贯穿了我整个大学四年,也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今年,史连杰已经走出了学校的大门,入职中国一重集团重工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部,而志愿服务带给他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仍在延续。

史连杰

1999年冬天,史连杰出生在黑龙江省讷河市的一个小村子里。2018年,他考入佳木斯大学,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他担任了班级的团支书兼班长,并带领团支部在2021年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同时他也是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会主席,服务老师和同学们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史连杰第一次接触志愿服务是大一那年。“说来挺惭愧的,当时是为了社会实践小组作业,和同学一起去了佳木斯市儿童福利院,去之前我只想着完成作业,摆拍几张照片应付一下,但当我看到孩子们以后,心里就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这次福利院之行,他没有为孩子们带去什么,反而是孩子们教会了他如何乐观地面对逆境,也让他把志愿服务的种子深深埋进了心底。

2020年夏天,史连杰由于疫情原因没有返校,他通过省青基会网络报名通道报名了“乡伴童行”。他介绍,讷河市共青团组织15个乡镇、2个街道积极开展“乡伴童行”活动,以当地返乡大学生为主体,对接乡镇留守儿童,给他们提供爱心大礼包,设计各种趣味活动,并形成了常态化模式,收到了很多留守儿童的积极反馈。恰巧,当时他参加了讷河团市委组织的“返家乡”政务实习活动,于是他主动找团市委毛遂自荐,和另一个志愿者接下了这次活动的重任。

作为负责人,史连杰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以讷河市通江街道、雨亭街道作为试点开展活动。在讷河团市委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下,他和团队围绕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自信自强等方面设计了30余项活动,通过陪伴与辅导,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活动开展的一周里,他们和30多名小朋友成为好朋友,还定下了明年再见的约定。为了让社会上更多人了解“乡伴童行”,史连杰还及时将每一天活动内容通过讷河共青团公众号进行推送,讷河市的各个乡镇团委也陆续开展了“乡伴童行”志愿服务活动。

第一次活动时,史连杰关注到一个瘦瘦的、总是低着头的小男孩天一(化名),“看到他就好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史连杰也曾是留守儿童,他深知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身上那种自信和阳光是自己最羡慕,也是最缺少的。于是他开始试着坐在天一身边,给他讲自己的故事,讲外面世界的精彩,也会认真聆听天一的故事。最后一天的活动,是让孩子们用画笔画出心目中家的样子,并上台为大家介绍。出乎史连杰意料的是,天一第一个举起了小手,在讲解时他很紧张,声音也很颤抖,但他还是坚持讲完了。“我站起来带头鼓掌,天一听到掌声后,和我对视了一眼,露出了一个我至今难忘的笑容,那一刻我知道,他找到了自信!”

2021年初,是史连杰第二次组织“乡伴童行”项目,这一次团队更加默契,很快确定了活动重点——让响应“就地过年”无法返乡的父母们放心,让新年之际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在讷河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史连杰邀请了医生、消防员、检察官在内的六位不同职业的爱心人士为全市的留守儿童开展在线教育,为孩子们普及防疫、消防、法律等有关常识,并分组走进孩子们的家中进行学业辅导,也和孩子们聊了很多心里话。

两年间,在史连杰和团队共同努力下,讷河市“乡伴童行”项目已经形成了常态化开展模式。他说:“并不是毕业后,志愿服务就和我们无关了。人这一生总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志愿服务就是有意义的事。我受到过他人光芒的照射,我也想要发光去温暖别人,我想证明热爱一件事是可以坚持一辈子的。”

崔博识:从“迷彩绿”到“志愿红”

崔博识出生在军人世家,姥爷是历经战火洗礼的老红军,从小到大,他聆听父辈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心中很早就播下了浓浓的军旅情结。2017年高考结束后,怀揣着青春就该在祖国边疆绽放的信念,他郑重向学校递交“申请书”,从家乡黑龙江佳木斯奔赴新疆服役,圆梦军旅。

2021年7月,崔博识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林业小学为孩子们进行党史宣讲

新兵下连时,崔博识被分配到享誉全军的“国门卫士标兵连”霍尔果斯边防连。“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生命”的国门卫士精神贯穿了他的军旅生涯。

入伍两年间,崔博识走遍整个伊犁州边防线,“爬进”素有“死亡峡谷”之称的康苏沟哨所,登上驻扎在海拔3800多米的木扎尔特冰川上的哨所。他把所见所闻挥洒笔下,列兵第一年,他就在《解放军报》发表文章。两年间,他累计编纂稿件千余篇,策划专栏10余个,在各级媒体刊载稿件800余篇。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荣获团级和连级两次嘉奖,被评为“优秀义务兵”和伊犁军分区“2019年度新闻宣传个人”。

2019年,崔博识退伍复学,重返校园,继续投身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以实习记者的身份,参与到“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等重大课题和事项中。2020年8月,共青团中央“团团夏令营”面向全国召集100名正能量青年携手奔赴井冈山,体验红军生活,共话青春理想。他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夏令营的一分子。

2020年,崔博识本打算前往吉林长春参与志愿助学活动,却因为疫情防控形势取消行程,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继续进行公益服务的热情。“如何在线上把公益服务覆盖更大范围、进入更深层次、实现更高质量?”他与曾在“团团夏令营”一起培训的学员交流时,突然冒出开展线上“乡伴童行”志愿助学活动的想法,几个人一拍即合。

从2020年11月到2021年3月,崔博识代表学校与共青团大庆市委、共青团佳木斯市委和五所高校团委形成了工作联席会,联合开展线上志愿助学活动,探索在跨地域、跨高校、跨学科情况下的线上志愿助学路径。在讨论和探索中,项目逐渐确定以网络教育帮扶为重点,为6到12岁留守儿童提供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学业辅导、营地游学等线上课程。崔博识介绍,项目打破传统的志愿助学模式,通过与高校和地市团委联合与联动方式,线上产出和选送优质教学资源,一对一匹配需求和志愿者,实现对留守儿童提供规模化的教育教学、心理疏导和温暖陪伴。

2021年7月,崔博识代表学校与全国6家地市团委和9所高校团委第二次开展线上志愿助学活动。招募志愿者800余名,录制200多节课程,帮助留守儿童1800余名,课程阅读量达到了1万多次,微博浏览量达100多万次。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崔博识又创新性发起“冰雪迎冬奥,一起过大年”主题活动,招募237名志愿者一对一线上陪伴留守儿童迎冬奥、过大年。经由各地宣传发动,号召留守儿童参加,保证志愿者和留守儿童做到一对一和一对多“结对子”,让留守儿童在过年期间都可以感受温暖、享受陪伴。

2016年1月30日,海伦市开展“乡伴童行”大学生返乡陪伴留守儿童活动

为切实提升网络授课的流程与内容规范化,崔博识将此次活动从以往单纯采用QQ、微信与小朋友进行交流,改变为使用企业微信进行精准帮扶,从招募渠道、帮扶对象、授课方式等进行改变和数据迁移,着力提升帮扶质效。

两年里,崔博识五次发起“乡伴童行”系列志愿助学活动,项目在逐步完善志愿助学体系中,不断探索更便利、更高效的助学形式,努力帮扶困难儿童,提高被帮扶地区教育质量,得到政府、高校、社会的高度重视,产生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两年间,共计联合6地市团委、13所高校开展。活动累计招募志愿者2117名,录制623节课程,帮助留守儿童2113名,志愿者们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用热爱与坚持帮助孩子们实现希望。崔博识坚信,“乡伴童行”系列志愿助学活动会影响和帮扶更多的人,把爱的火炬永远传递下去。

编辑:  审编:admin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