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4.4万平方米污水池上方的光伏组件开始泛光——10400块高效单晶硅板组成的苏州规模最大“光伏+污水处理”项目,正通过分布式发电系统将清洁能源转化为生产动力;数公里外的核心厂区,日均300吨餐厨垃圾经厌氧发酵,“摇身一变”成为纯度超97%的生物天然气,并入城市管网;污泥处置车间,湿污泥借热电厂焚烧余热烘干后成为发电燃料,发电新余热再反哺污泥干化与产业园办公区供暖,形成完整能量闭环。
从“姑苏城东、低洼水田”起步,30多年间,这片278平方公里土地已成长为税收、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均超万亿元的开放高地。如今以ESG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钥匙,苏州工业园区解锁生态与经济共生新路径。在这里,万元GDP能耗、碳排放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用水量为十分之一,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及绿色产业产值近900亿元。作为系统推进ESG实践的国家级经开区,园区以政策引领、生态赋能、价值蝶变“三步走”破解发展难题,以模式突破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样板,为地方产业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坐落于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
政策与标准双轮驱动
2007年,已在国内外高校积累了丰富科研经历的江必旺,作为科技领军人才被苏州工业园区引进。在园区政策支持下,江必旺创办的纳微科技经历十余年技术攻关,成为纳米微球领域国际领跑者,产品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园区营商环境对于公司早期成长至关重要。”江必旺说。如今,纳微科技已成功登陆科创板,扎根园区,将ESG深度融入核心业务。公司研发出的耐有机溶剂的膜产品,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环保和安全问题,更成为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苏州工业园区的政策沃土,正为园区引来优质企业“金凤凰”。
“如今,ESG不是简单的企业责任背书,而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变革的战略选择。”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副调研员陈霞在采访中说。园区的ESG工作坚持“政策引领、标准先行”,构建起兼具系统性与实操性的制度体系,从顶层设计出发破解发展难题。
为推动ESG产业发展,园区精准推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以《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为纲领,辅以ESG发展措施与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行动两大支撑,形成了从目标到执行的管理闭环。财政上的“真金白银”激励成效显著,标准上的创新探索更是亮点,二者共同确立了园区在地方ESG实践中的标杆地位。
园区联合国内权威机构编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ESG评价通则》团体标准已正式发布并启动国标立项,填补了国内开发区ESG评价的行业空白。该标准创新性融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绿色供应链覆盖率”等指标,细化为三大维度400余项具体内容,既对接ISO 37101等国际标准,又深度贴合园区产业实际,实现“国际接轨+本土适配”的双重突破。
“区域ESG实践没有先例可循,苏州工业园区做的是系统化探索。引入ESG产业、搭建企业ESG评价体系、建立ESG评价标准,每一步都瞄准核心目标。”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如是评价。
针对外向型企业集中的产业特色,园区更是将ESG打造成营商环境的核心支撑。“园区的ESG规划与赋能,本质是帮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郭沛源补充说。面对欧盟碳关税等国际绿色贸易新规,园区积极推动标准互认,参与国际ESG标准修订,促进本地评价体系与TCFD、SASB等国际框架衔接。
政策与标准的双向发力,让园区ESG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到2025年末,ESG产业规模突破650亿元,培育绿色制造企业超200家;到2030年,建成全球领先的ESG产业高地和可持续发展标杆园区,为国家“双碳”战略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生态聚合激活转型动能
如果说政策与标准是ESG发展的“骨架”,那么政企金协同构建的产业生态就是“血肉”。园区内,一栋特殊的建筑总有络绎不绝的访客。大厅里的数字屏幕实时跳动着碳交易数据与ESG基金行情,数字人“晓宇”随叫随到解答各类疑问。此地,既是企业交流的“会客厅”,更是转型赋能的“补给站”——这便是园区着力打造的ESG产业创新中心,它已成为园区推动ESG实践的关键载体。

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
作为园区国企龙头,苏州新建元控股集团受管委会委托,以“资源聚合+精准赋能”为核心逻辑打造这一产业创新平台,彻底跳出传统单一服务模式,构建起跨领域、全链条的协同赋能生态,成为链接政企、激活要素、助力企业ESG转型的核心枢纽。ESG产业创新中心创新性提出“310产业体系”,将ESG确立为独立产业,与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十大主导产业深度耦合,形成“ESG产业+实体产业”的双向赋能格局。
作为园区ESG优秀案例企业,斯凯菲尔已连续三年发布ESG报告,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叶剑飞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运营碳排放同比减少95%,未来两三年有望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园区生态的全方位支撑。园区ESG联盟组织的专业培训提升了企业ESG管理能力,ESG产业创新中心对接的政策资源则为企业转型提供了资金保障,推动企业完成了从被动减排到主动创新的跨越。
专业资源的高度聚集,为园区企业提升ESG能力提供了全方位服务矩阵。ESG产业创新中心的服务涉及ESG评级认证、绿色金融、碳管理咨询等七大领域,已吸引GRESB、中诚信、毕马威、商道融绿等70余家机构入驻。“我们作为上游服务机构与苏州工业园区紧密合作,共同探讨园区推动ESG工作的路径。”郭沛源表示。自2024年6月正式启用以来,ESG产业创新中心为超500家企业提供了定制化服务,其影响力已辐射至整个长三角地区。
数字化手段让生态赋能的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园区推出的ESG公共服务数智平台,集成自诊断、一键出报告、数据鉴证等六大功能模块,改变了企业ESG评估的传统模式。“过去请第三方机构做评估,耗时数月、花费数十万元。现在平台免费完成ESG基础诊断,还能直接对接专业机构。”一家入驻企业的负责人说。截至2025年10月底,该平台已服务园区企业522家,生成诊断报告超2000份,实现苏州工业园区上市企业ESG信息全覆盖。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让企业的绿色转型更具可持续性。招商银行苏州分行推出的可持续发展双挂钩贷(SLL),创新性地将贷款利率与园区数智平台评分、企业供电标气耗值绑定,企业ESG表现越好,融资成本越低。“银行、园区城发院、第三方机构三方协同,实现了‘数据即信用’。”招商银行苏州分行副行长郭晓丹介绍,截至2025年10月底,该行已累计投放此类贷款近20亿元,若达成降碳目标,银行承诺企业融资利率减点。
园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2025年,全国首只5亿元规模的ESG绿色独角兽产业基金落地,碳资产质押融资产品持续扩容,各类绿色金融工具不断创新。2024年,园区绿色金融总投放超80亿元,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中诚信绿金总裁薛东阳认为,绿色金融与ESG标准、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让绿色产业通过金融工具实现产能扩张,也让金融机构通过ESG评估引导企业优化发展。
截至2024年底,园区ESG产业创新中心已集聚相关企业超400家,实现营收突破600亿元,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营收70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以全方位的赋能体系,让ESG从理念转化为企业转型的实效、区域发展的动能。
范式输出创造价值蝶变
全球绿色贸易体系加速重构。苏州工业园区通过ESG实践,不仅主动融入国际标准,更向外分享中国经验,成功从“园区样本”升级为“国际标杆”,彰显了中国开发区的开放格局与责任担当。
园区积极推动ESG标准与国际接轨,不仅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举办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的亚太区ESG研讨会,还携手新加坡建立中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引入碳管理等先进经验以优化本地实践。“我们帮助企业梳理欧盟碳关税核算要求,指导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陈霞介绍。
这种将ESG从资本市场概念转化为园区治理抓手的创新实践获得了业界认可。“苏州工业园区树立了地方政府借助ESG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竞争力的范式,更构建起政策、平台、金融、企业协同发力的完整生态。”郭沛源评价道。如今这套实践范式正加速向全国复制——碳网管理模式被全国十余个园区采纳,ESG产业创新中心运营经验为多地提供参考。作为2023年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园区构建了“1+1+N”实施路径(1个近零碳路径研究+1个实施方案+N个细分领域措施)。这一模式已成为全国开发区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样本。
区域协同让经验价值持续放大。园区牵头推动长三角ESG数据互联互通与碳交易市场对接,与上海、杭州等城市开发区建立合作机制,共享评价标准与服务资源。上海某开发区借鉴园区数智平台建设经验,仅用6个月完成了本地平台搭建,服务企业超100家,转型效率大幅提升。这种“跨区域协同、全链条赋能”的模式,让“园区经验”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
园区的绿色实践已获得广泛认可:园区入选首部《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标准化蓝皮书(2024)》实践案例;获评联合国人居署“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园区”,相关成果亮相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主题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入选生态环境部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形成中国开发区绿色转型经验的国际回响。
面向未来,园区已启动ESG实践2.0版本规划,核心是推动发展动力从政策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型。“1.0版本是政策引导打基础,2.0版本要让市场成为主角。”郭沛源评价道。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园区将重点培育市场化ESG服务机构与金融产品,让企业从转型中获利,形成规模化市场效应。到2030年,ESG企业数量与产业规模将较2025年实现翻倍;2026年将推动新能源及绿色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0亿元。
30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以ESG为钥,这座开放高地正以独特的发展逻辑,书写国家级经开区的转型新篇章。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840964
编辑:萧培 审编:范伟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