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海淀水环境提升 百姓家门口的沟渠开始清水流淌 - 科教文卫 - 中华爱心网_爱心满世界
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科技助力海淀水环境提升 百姓家门口的沟渠开始清水流淌
时间:2021-01-27 09:55:46  来源:北京日报

水岸家园边上如今有滨水公园。

出小区门,穿向山路,就踏进了南沙河上游画眉山公园的地界儿。这里是大寨渠渠首最新建成的公园。逛滨水公园成了海淀区水岸家园小区居民张老先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沿着岸边的石板路不紧不慢地走上一大圈,顺便欣赏河道里冰水相融的冬日画卷,身体微微出汗,整个人感觉神清气爽。

“五年前刚搬这儿时,小区边上还只是条常年没水、杂草丛生的沟渠。”张老先生说。不过有一个问题也很让他疑惑:家门口是大寨渠的渠首,没有上游河湖,水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也曾困扰着海淀区的水务工作者。

曾经,在海淀区的河流湖泊中,像大寨渠这样没水或少水的沟渠还有不少。河床斑驳,水体黑臭,死气沉沉,水质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以南沙河为例,2016年,南沙河出境断面水质全年平均为劣Ⅴ类,水体黑臭,夏天,市民路过时,远远儿地都能闻到臭味儿。水少、水脏,势必会造成生态系统的断裂,稳定水源,是破题的关键。于是,生态循环水网模式应运而生。

为了让大寨渠常年有水,海淀区首先在南沙河至大寨渠渠首之间建设8公里地下补水管线,再在南沙河河道内建设一座提水泵站。通过科学精准调度,每日2.28万立方米的南沙河水开始“旅行”,被泵站打进补水管线,逆流而上从大寨渠渠首流出,再顺着渠道流回南沙河,日复一日,循环往复。

为了与周边生态环境高度契合,水下泵站的正上方搭建了亲水平台,市民亲水休闲的时候丝毫感觉不到地下泵站正在提水作业;为了充分利用水流涌出的效果,大寨渠最南端设计了景观节点,看上去是地下泉涌的效果,实际是河道正在补水作业。

类似的生态循环水网为海淀更多的河湖沟渠水环境提供了生机和活力。

在科学城北区,海淀区通过建设翠湖、稻香湖循环补水系统,推动上庄水库水体循环流动,为前后柳林沟、大寨渠、周家巷沟等9条南沙河上游沟渠“解渴”。

在“三山五园”地区,海淀区通过循环补水工程,对金河、南旱河、北旱河全年实时补水,使历史上的“旱河”脱“旱”。

一条河是否具备“活力”,不仅要有四季长流的河水,还要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帮助流水自净。周家巷沟、温泉沟等河道周边纷纷启动生态治理,通过绿化种植、景观小品等水生态恢复措施,构建了新的水域生态系统。

在东埠头沟,河道沿岸栽种了大量的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营造出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象。

大寨渠渠首,一座滨水公园去年建成,沿河铺上了石板路,种上了花草。

河道有了水,河堤成了景,一片片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不断涌现,一个个老百姓家门口的沟渠开始清水流淌。这一切,背后有科技的力量在支撑。

循环水网的水闸、泵站启动智能化升级改造,通过远程自动化控制,实现水位、流量远程实时调控,并与补水渠道的降雨、蒸发、水位等数据关联,根据不同需要甚至可以一键智能调整各条河渠补水量。

在南沙河、昆明湖、未名湖、圆明园湖等海淀所有的河流湖泊,水面上白色圆盘状的智能水质监测终端如同眼睛一般,利用量子光谱技术,7×24小时不间断紧“盯”河道水质,保障水体清洁。

海淀区还正在打造“水务大脑”,所有水务业务汇集在同一个立体化智慧新平台上,通过编织全感知的水务信息网、搭建全汇聚的数据信息库,绘制全掌控的三维指挥图,实现智慧管理和服务。

五年来,海淀区借助科技力量,让水环境得到全面提升。海淀区水务局局长马光耀介绍,2016年南沙河出境断面水质全年平均为劣Ⅴ(五)类,2018年首次升级至Ⅴ(五)类,2020年首次达到Ⅳ(四)类,五年实现“三级跳”,纳入市级考核的5个断面全部达到了考核要求,首次达到了功能区水质标准。

如今,张老先生一改往日对大寨渠的态度,但凡有朋友来家里串门,他都要“炫耀”一下门口新添的滨水公园,“我们家现在是名副其实的水岸家园了。”(记者 叶晓彦)

编辑:  审编:admin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