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焕理:砚海荡墨魂 纵横见精神 - 科教文卫 - 中华爱心网_爱心满世界
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赵焕理:砚海荡墨魂 纵横见精神
时间:2020-04-14 09:18:47  来源:民生网

在潍北,昌邑西北部有一个富有人文之光的小镇——龙池,被央视授予“中国最美乡镇”的称号。

小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江北百塘镇”之美誉,如今不仅是中国的“溴、盐”重镇,更是花香鸟语,道法自然,浓浓乡野气息的生态园。这里有历史文化名村——齐西,有清代美名远扬的“一门四学士”的故居,出过传奇色彩的武进士齐恩铭,功勋卓著的早期同盟会会员陈干诞生于此,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的老家,有红色老区的革命精神,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王锡芝剪纸,这里还是书画之乡。这些人文之光经历了经济大潮的冲击,曾一度失色,在欲壑挣扎中,觉悟、反省,如今凤凰涅槃,那些美丽的目光已重返家园眼眸……

在这样的小镇上有一位富有特色的农民书法家——赵焕理先生,今年已经七十四岁,阳光健谈,一谈到书法,神采飞扬,没有老人常见的老态,有点老来“狂”,神态里透着自信和倔强,完全是年轻人的神采。人家称他为书法家,他总喜欢在前面加上“草根”一词。他说:“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祖上务农,家中兄妹八人,我是老大,尽管自小天分不错,艰苦年代,一家老小都要吃饭穿衣,初中就辍学帮父母担起了养家的责任。自此春播夏耕秋收冬藏,与土地有了深厚的情感,是名符其实的草根。草根又最富有生命力,自喻,勉励自己。”他深知艺术始终扎根在泥土,才有生命力。

赵老先生十六岁习了木工手艺,木匠活挑人,非有天赋的人是做不来的,他一干就是十几年,成了南村北店吃香的手艺人,解决了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之难,手艺也日臻成熟。装屋梁,安门窗,打家具,刻柱雕梁,粗活细活,样样在行。连木工活中难度高的庙堂式古建筑,传统八仙桌等,也努力钻研直至精通。期间还做过铁皮匠的活计,用现在的话说,样样可都是纯手工艺术呀!他的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书艺生活沉淀了宝贵的财富。“听声类形,以耳为目,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画形无象,造响无声。”梁思成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中也讲过,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所以说艺术之间是相通的。

赵焕理先生自幼喜爱书法,只是生活困难时期,这梦就深深藏在了心底。随着一次次的社会改革,国富民强了,农村的生活也在一步一个台阶地上着,日子宽裕了,也有了闲钱。赵先生的两个儿子重点大学都已毕业,都进了政府机关工作,成了家,立了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他这时才有了闲情,毕竟是性情中人,书法之梦也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不相信什么“人生五十不学艺。”他五十四岁重拾书法之梦,一发而不可收。他相信自己,农村不只生长粮食,也生长人才,农村是生活之基,艺术之源,他要走出自己的夕阳红。

赵老先生从孩子身上进一步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要写好字,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他如饥似渴地买书读书,填补着知识的空白。每每见到自己喜欢的书法论著,法贴,或文学书籍,省吃俭用都要买下来,家中书籍不断增多,《书概》、《古今书法论文选》、《汉简》、《古典诗词》《论语》《古文观止》等等,翰墨书香成了他的良师益友。他甚爱孙过庭的《书谱》和姜夔的《续书谱》,反复研读、揣摩,书都一遍遍地翻烂了,仍是爱不释手。他相信凭着自己前半生的人生经验,加上书籍的熏染,定会“胸中有丘壑,腹内自乾坤。”

为了这个夕阳梦,赵先生临过颜真卿、欧阳询的楷书,临过郑文公牌、临过乙英碑、石门颂,苦读孙过庭的书谱,痴迷王铎、怀素、黄庭坚、林散之等名家的草书,是传统的习书者,师古而不泥古,是书法道路上虔诚的践行者。他自费去北京中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学习,和书法界朋友切磋书艺,交友旅行两不误,就这样,凭了好学善问的韧劲,书艺水平迅速提高。二十年来通过自学、拜师、访名家、苦练,梦想成真。真草隶篆皆习之,尤擅草书和榜书。如今笔耕不辍,用笔展现着他曾经的岁月,展现着他的精神世界和夕阳情怀,传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感染着一方人的精神世界。“翰墨聊知己,诗书悦雅怀。”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

我见过赵老先生几面,他跟我说,为什么学书法,说书法是老祖宗留下的最美的东西,中国的文字神奇有趣,里面有大学问,研究起来没止境,诱惑大,始终能激发出好奇心,是一种艺术享受,太美了,尤其是毛笔字。不过老先生最近有点苦恼,遇到止步不前的瓶颈,无法逾越自己。是啊,当你学习一样手艺达到一定层次水平后,似乎就停止不前了,这个坎不好过,单凭苦练是达不到飞越的,一个人的知识沉淀、修为、本身的悟性就体现出来了,这就是考验人的地方,跨过去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艺术的另一种境界了。赵老先生尽管在苦恼着,也在静静地苦思着解决的办法,不气馁的劲头感染着我,人老了更应该有点张狂的精神气啊!

书法里蕴含着他的人生,他的梦,小镇的变迁见证着老人的夕阳情,新农村的建设,生态园,观光园里的牌匾、雕塑都有先生笔迹和心血。他的书作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庐山白麓洞书院,以及烟台、西安等地均有收藏,还应邀去俄罗斯讲过书法。他的精神带动了龙乡书法文化的发展,家中常年有拜师学艺的左邻右舍,还有远道而来的书法朋友切磋书艺。

常常听到“字如其人”的说法,这句话是说,从一个人的写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字如其人,亦如人生,而我始终认为书法更是人生写照。字是人写出来的,一长一短,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人生也是人用行动写出来的,一旦一夕,一张一弛,一善一恶。人生百态,我们当从中启迪人生,感悟人生。赵先生的作品中,不论是笔的走势,线墨条,还是书写内容,总透出浓淡相宜,挥洒自如的狂放来。正如他自己的诗句“名缰利锁非吾愿“,“庭草经霜老更绿”,“人生当效东篱菊”等等,这些自诗书作,展示着一位老人的精神世界和夕阳情怀。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若水,执笔写的都是自己的人生旅程,字味如人生。

赵先生的自题草堂壁组诗:

“草堂柴扉掩,墙角生黄芦。寒蛩才入户,梧叶落庭除。”

“梁上燕雀自来去,檐下蜘蛛作画图。天外闲云任舒卷,庭前野草自荣枯。”

“烹茶朝临贴,焚香夜读书。笔端换烟霞,丹凤吐流苏。师前贤,求法度。破蕃篱,立风骨。”

“捉笔常恨知音少,夜长但觉故人疏。犹怀屈子求索意,路漫漫其修远兮。”

从这些自作诗句里,我看到了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我忽然想起冯梦龙的话“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字,心画也,赵老先生的字,透着坚毅和自信,一枝毛笔,一方砚,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影响着这一方的人,传播着美和善,提升着这方水土的生命品质。愿赵老先生的书艺人生更精彩!

(文/玮莲)

艺术家简历:

赵焕理,男,1942年生于山东省昌邑市龙池镇郭疃村。自幼酷爱书法,楷书从魏碑入手,行草以孙过庭书谱为本,博涉二王䓁众家之长,本人性野、特喜欢榜书大字。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文化交流中心书画院副院长,昌邑市书协理事,昌邑市书协龙池工作站站长。

编辑:  审编:admin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