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三大央媒罕见集体聚焦预制菜,这场原本局限于行业内部的讨论,瞬间升级为全民热议的话题。2025年9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更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一场关乎14亿人餐桌的饮食革命正加速到来。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又会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
央媒为何集体发声?
行业乱象亟待规范
在过去,预制菜行业缺乏明确的官方定义,行业通行的“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分法,缺乏统一标准。不少商家将净菜、主食类产品等纳入预制菜范畴,让消费者一头雾水。而部分小餐饮企业卫生条件差,用“发黑鸡块”制作预制菜包,严重透支了公众信任。还有商家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侵犯消费者权益,这些乱象急需规范。
关乎民生需求
预制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大众的饮食健康和消费权益。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但消费者对其安全性、营养性存疑。央媒发声,是为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保障公众吃得安心、明白。
产业发展的转折点
中国预制菜渗透率目前仅10%-15%,但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0亿元,2026年冲击万亿 ,正处于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此时央媒的关注,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正确导向,助力其在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道路上迈进。
对普通人的影响
消费选择更清晰
官方明确预制菜定义为“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并细化分类,如即热类需在-18℃冷冻保存,即烹类需冷链运输等 。消费者能根据需求精准选择,不再被模糊概念误导。
食品安全更放心
即将实施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不添加防腐剂”“冷链全程可追溯”等要求,各地也在试点“预制菜明示专区”,加强全链条监管。从农田到餐桌的“穿透式溯源”成为现实,2024年全国预制菜抽检合格率达98.7%,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 ,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全。
生活方式的改变
预制菜在户外露营、单身经济等场景渗透率突破50%,为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了便捷饮食选择。但在年夜饭、宴请等注重“家的味道”的场景,现制菜仍为主流,促使预制菜企业思考如何提升产品风味,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推动餐饮文化演变
一些传统餐饮企业如西贝莜面村推出预制产品,通过“扫码看后厨”直播生产过程,既保留风味又满足透明化需求 。这种“工业化+文化认同”模式,可能会成为传统餐饮转型样本,逐渐改变人们对餐饮文化的认知。
预制菜的争议,本质是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碰撞。央媒的集体发声,为这场争议带来了理性的思考和引导。当工业化能与透明化、营养化并行,预制菜有望从“争议品”变为“安心味”。作为普通人,我们将在这场饮食革命中,见证并经历餐桌生态的重塑,迎来更加便捷、安全、多元的饮食体验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9J0SN860553TEQM.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审核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