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乡村振兴,国能新疆能源何以能行? - 乡村振兴 - 中华爱心网_爱心满世界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点亮乡村振兴,国能新疆能源何以能行?
时间:2025-07-23 16:00:49  来源:新华社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热勒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年四季风沙漫卷,干涩的黄是乡村的主基调。自2014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新疆能源)想方设法改善自然条件,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经济,实施驻村项目130余个,累计帮扶21个村,惠及贫困人口和需要帮助的农民超2.2万人。

新疆于田县阿热勒乡村容村貌。张凯 摄(国能新疆能源提供)

国能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五大方面,通过各个项目落地实施,让当地老百姓获得切实好处,点燃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能新疆能源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多个乡村振兴工作亮点。

1

亮点一:产业振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品牌的打造又是重中之重。

国能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结合帮扶地资源禀赋,坚持产业兴村,让当地农民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乡村振兴动力越来越强劲。

在国能新疆能源帮扶建设的风兮果园合作社,驻村工作队队员与合作社工作人员盘点产品出库情况。张丽苹 摄(国能新疆能源提供)

于田县阿热勒乡风兮果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家成⽴于2019年10月18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国能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帮扶建设下,合作社摈弃以往“小作坊+公司定向销售”的“输血式”帮扶生产销售模式,工作队抽调专人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全链条”工作机制,财务工作从专项帮扶资金使用到村民收益分红做到合法合规,生产端派驻专人监督加工环节,物流端升级仓储设施实施动态备货,销售端结合区位优势培养出了高速服务区、电商直播平台、政府助农渠道等优质稳定的客户群体。形成了“于田有个风兮果园”的口碑广告。

“我很骄傲能在风兮果园合作社工作,看着它在工作队的帮扶指导下越来越好,我的生活充满希望。”在合作社上班的返乡大学生艾比比班·买提肉孜眼里充满了光。如今风兮果园合作社正在成长为一个良性发展的高端化、精品化新疆特色干果农产品品牌。

“今年分红又能保证了……”既是合作社的股东、也是工人的买买提·买吐送一边翻晒这刚摘下的玫瑰花,一边开心地说道:“扩增股东、升级生产设备,还跟乌鲁木齐大型连锁超市谈好了订单,我感觉变化太快了,合作社的未来越来越光明了。”第一书记带头跑展销会,工作队直播带货,合作社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走进于田县阿热勒乡巴什也台巴什村,27座按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配套冷库沿着公路整齐排列。

驻村工作队队员在蔬菜大棚内指导村民科学种植。张凯 摄(国能新疆能源提供)

大棚内,西红柿架上硕果累累,架下洋葱苗郁郁葱葱,工作队员和村民忙碌地穿梭期间,修剪枝叶、采摘蔬果,孕育着丰收的繁荣希望。

“温室大棚让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在大棚工作的村民玉苏普·阿卜杜外力咧着嘴笑着:“刚开始种的时候,心里嘛有个兔子天天跑,既怕种不好,又愁卖不出去。”

“工作队带着我们一起干,我们很踏实。”大棚种植大户麦提江·卡司木笑着说道:“工作队还带我们去专业大棚种植的农户学习技术、交流经验,我们现在懂的越来越多了,而且我们种的蔬菜不愁卖。”

“一定要让大棚变成乡亲们的‘聚宝盆’。”国能新疆能源驻巴什也台巴什村第一书记尚立志用沾着泥土的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珠,阳光透过塑料薄膜在他晒得黝黑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大棚里传来妇女们采收西红柿的说笑声,混着三轮车发动机的突突声,正应了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好日子,都是汗珠子摔八瓣种出来的。”

在“大棚蔬菜专班”统筹管理与“党支部+工作队+村民”的发展模式下,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有效提升了蔬菜大棚产业的效益,这让村民参与大棚种植工作如同吃了“定心丸”。

如今,大棚蔬菜年产量已达260余吨,销售额超过130万元,不仅解决了20余人的就业问题,还使人均月收入达到2000余元,真正做到了不愁销路、发家致富。

2

亮点二:让荒滩变绿洲,建造美丽宜居新乡村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一步。在塔克拉玛干腹地,工作队不仅实现了“致富”与“治沙”的双向奔赴,更让荒漠绽放出了绿色希望。

国家能源集团援助于田县的生态治理公益林。张凯 摄(国能新疆能源提供)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于田县在沙漠中心地带,风沙肆虐,环境恶劣。如何建筑沙坝“锁住”流沙,让黄沙万里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是国能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必须迎难而上的任务挑战。

刻有“于田县生态治理公益林”的牌子巍然矗立在拜什托格拉克村以东的沙漠边缘,它不仅是国能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的骄傲,更是大自然重生的见证。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于田县的荒漠之中,着手打造这片防风固沙生态公益林。岁月流转,四载光阴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蜕变,公益林的面积从最初的2100亩,逐年扩展到10000亩。

这是一场与沙漠的较量,每一次的植树造林,都是从沙海无情的手中“夺回”的一寸寸绿洲。这些绿洲,星星点点,在沙漠中织就起充满生机的“绿色地毯”。

如今,于田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尘暴的次数减少了,绿洲的面积扩大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国能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坚守。他们不仅巩固了沙坝,提升了经济效益,还转变了治沙的局面。

工作队员正在沙漠腹地铺设滴灌设施。党文斌 摄(国能新疆能源提供)

从最初的工作队单打独斗,到现在的老百姓齐心协力一起干,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村民的生活处处洋溢着光明,亮起来的除了于田的黄沙之地,还有老百姓的心头。

于田的环境好起来了,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防风固沙的方法也从单一的种植红柳,升级为了更加高效经济的“草方格”固沙法。

这一转变,不仅节省了红柳苗木的开支,还有效解决了红柳幼苗成活率低的问题。同时,套种的农作物种类日益丰富,成活率更是大幅提升,降本增效的智慧火花,真真切切地在群众中绽放。

时至今日,在国能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从茫茫沙漠中“夺回”的土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的纯盈利。实实在在地蹚出了一条以农业发展促民富足、以治沙行动带动农民增收的“国能治沙”之路。

3

亮点三:教育提质架桥,铺就乡村前行路

教育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方面,亦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乡村教育是乡村人力振兴的重要源泉。

“我终于当上了一名白衣天使,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身着白大褂的夏马勒巴格村姑娘麦尔哈巴·依明满脸笑意地说。

由于教育基础设施匮乏,加之交通不便,这些教育困境使村里的孩子在追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也让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艰巨。

国能新疆能源对此目标明确,为孩子投资、为教育投资,尽显责任担当。先后投资590万元援建了阿热勒乡中心小学教学楼,又投资2160多万元新建了阿热勒村爱心小学。

学生们在国家能源集团援建的阿热勒乡中心小学校园内做课间活动。张凯 摄(国能新疆能源提供)

“原来的村小学只有一排低矮简陋的平房,雨天漏水、冬天冻手,十几个老师挤在一间小房里办公,一个班只有20余名学生……”阿热勒小学校长阿米娜·买提库尔班介绍道:“现在的教室宽敞明亮,夏有凉风,冬有暖气,还有先进的电教设备、绿茵足球场、室内篮球馆……学生比以前增加了3倍多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校园里传来孩子琅琅读书声。教室里,数学老师莱丽古丽·阿不来提正通过电教室屏幕展示教案。琴键轻轻跳动,弦线缓缓振动,音乐教室里,孩子们或坐或站用心感受每一个音符。绿色的草坪上,传球、射门,黑白相间的足球在孩子们脚下灵活滚动,他们在奔跑间挥洒汗水,追逐梦想。

“这一切还要感谢国家能源集团,是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信心和帮助……”曾经家庭贫困的麦尔哈巴·依明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大学,正在为学费一筹莫展之际,一份意外的惊喜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在国家能源集团“捐资助学计划”中,麦尔哈巴·依明不仅获得了5000元的助学金,还收到前往国家能源集团参观的邀请。那次北京之行,是她第一次走出新疆,也让她开阔了眼界,坚定了立志成才、回报社会的信心。

2015-2024年,像麦尔哈巴·依明一样受到助学援助的学生有4000余人次,其中1484名完成大学学业,66名进行研究生深造,1336名实现稳定就业。

曾经懵懂的孩子们犹如一颗颗被精心呵护的种子,在知识的沃土里生根发芽。当年的教育援助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时光荏苒,这些孩子渐渐长大成才,有的成为了优秀的医生,带着精湛的医术回到家乡;有的成为了教师,站在充满希望的讲台上;还有的成为了工程师,致力于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感恩与反哺,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于田县阿热勒乡中心小学学生放学后在村文化广场开展课后活动。张凯 摄(国能新疆能源提供)

4

亮点四:建立养老新模式,让乡村老有所依

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翻开国能新疆能源原驻村第一书记亚力坤·吐尔逊的工作笔记,密密麻麻的字迹如同岁月的痕迹,记录着他对村里大事小情的关心与付出。

国能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志愿者在养老驻村点为空巢老人做好后勤服务。姚煜峰 摄(国能新疆能源提供)

“村民海切木罕·麦托合提,70岁,独居,家中没有经济来源”“村民买提卡斯木·买提肉孜,75岁,子女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身体患有老年病”……

现如今,当初那些老书记最放心不下的孤寡、空巢老人们,在工作队不懈努力下,建立了“政府+企业+老人”的共助养老模式。不仅为村里的老人们解决了用餐、医疗、休闲问题,更保障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

“通过工作队定期开展养老助餐点帮厨,逢年过节发放米面油等慰问品,既能送去温暖关怀也能解决老人们的生活困难。”在养老助餐点后厨帮厨的驻村工作队总领队刘靖同志笑着说道。

“年龄大了,将就过日子吧。”因子女长期外出打工,家中没有劳动力,一日三餐都成问题的独居老人斯皮热木汗·买提卡斯木流着感恩的泪水说道:“工作队的孩子们知道我的情况后,每天来我家慰问我,让我去助餐点吃饭,给我送免费的鸡苗,关注我的身体健康,跟我聊天开导我,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葡萄架下,手捧茶碗,笑语盈盈,养老助餐点于田老人的皱纹里,镌刻着岁月的风霜,也烙印着工作队无微不至的关爱与付出。

5

亮点五:党旗飘扬,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当昆仑山巅的第一缕晨光掠过于田县起伏的麦浪,国能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的身影早已穿梭在田间地头。

今年“七一”的清晨,队员们手提装满米面油的“七一礼包”,沿着乡间小路走向老党员家中。这场没有横幅标语的主题党日活动,正以核桃树下的拉家常、葡萄架下的忆初心,在于田县阿热勒乡的田野间绽放生机。

国能新疆能源驻巴什也台巴什村的民族文化长廊里,晨光斜斜地穿过葡萄藤架。第一书记尚立志举起一张泛黄的老照片:“1955年,党员们骑着毛驴去开会,路上要裹三层毡毯御寒。如今咱们村通了柏油路,工作队还架起了光伏路灯……”

39年党龄的艾麦尔·麦麦提颤抖着掏出珍藏的党员证,布满皱纹的指尖抚过泛红的封面:“当年修水渠,工作队和我们一起跳进冰窟窿打桩。”

驻村工作队员在民族文化长廊开展党课。 党文斌 摄(国能新疆能源提供)

老人沙哑的声音引得年轻党员布沙日汗·巴克举起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这是我们新装的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互联网与网友分享着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弹幕瞬间被“亚克西”刷屏。

专题党课设在长廊尽头的核桃树下,工作队把“三农”政策编成《核桃提质三字经》。当讨论到“如何让核桃提质增收”“怎样管护新栽的沙地防护林”时,67岁的老党员买提库尔班·买买提翻开那本牛皮纸笔记本,依稀记录着沙漠治沙的过往岁月。

在巴什也台巴什村的党员远程教育学习室内,七位老党员接过烫金的“政治生日贺卡”。当尚立志念到“艾麦尔·麦麦提,1986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距今14000余天”时,老人布满沟壑的脸庞泛起红晕:“工作队连我入党多少天都记得!”木沙·买吐送摩挲着贺卡上模糊的入党誓词,这位拄着拐杖的原村治保主任声音哽咽:“当年我干过核桃嫁接、农用渠清污……”工作队员张涛紧紧握住老人家的手:“买吐送爷爷您要照顾好自己,您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走访途中,李能东的笔记本记满村民诉求:热合曼大叔的菜地闹虫害、阿依古丽的医保卡需要补办……工作队创新推出的“民生实事糖葫芦”工作法,将10余条诉求按轻重缓急串成“任务链”。让困难群众的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在驻拜什托格拉克村里,党员志愿服务队正帮独居老人艾赛提·麦提库尔班晾晒小麦。队员们边干活边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不知不觉间,院子里的杂草除了,屋顶的裂缝也糊上了新泥。“你们不是送米送面,是往我们心窝里送温暖。”

国能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队员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村民办理业务。张丽苹 摄(国能新疆能源提供)

夜色下,夏玛勒巴格村的党群服务中心灯火通明。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围坐在办事大厅,为村民讲解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国通语教室里,众多渴望知识的双眼紧紧盯着讲台上的工作队员,认真练习着普通话。

总领队刘靖的工作笔记上写着:“在昆仑山下,党员是核桃树下的政策宣讲,是治沙林里的率先垂范,是为老人系鞋带时的弯腰瞬间。”当启明星点亮天际,国能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的民情日记又添新篇。

镜头下,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民围坐在麦垛旁,洋溢出丰收的喜悦。张丽苹 摄(国能新疆能源提供)

6

结语

目前,国能新疆能源的精准帮扶覆盖基础设施、生态、教育、卫生、产业、党建等多个领域,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亿多元,既带来了物质上的支持,也带来了精神上的鼓舞。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上,每一道色彩都饱含深意,每一次笔触都充满力量。新时代的征程上,国能新疆能源将继续肩负起助力乡村振兴的重任,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共同书写央企担当的壮丽篇章。

(资讯)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650424

编辑:萧培  审编:益审核

中华爱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华爱心网” 域名:ChinaLoveNe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爱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爱心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爱心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中益云融媒体中心)